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吴楠 武亦彬
(相关资料图)
天然碧玉团,雪片簇冰盘。4月中旬开始,庞各庄西瓜再次摆上了京城市民的餐桌。
庞各庄每年出产西瓜约12万吨,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好瓜,除了忙碌的“瓜把式”,如今田间地头还多了年轻的面孔。李俊康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拍瓜师”,他每天少说也要拍上八九千个西瓜。
故事
赛车手转职“拍瓜师”
春天的京城,碧空如洗,神清气爽。自菜户营向南,大约30分钟车程,便是庞各庄。
下高速,庞安路,两侧满眼的蓝色大棚,西瓜正藏在其中,慢慢成熟。
清晨,喇叭声在庞农兴合作社的门前响起,送西瓜的来了——都是附近瓜园刚刚摘下的新鲜货。
卸货、清点,仓库的工作人员忙碌起来,李俊康闻声走出办公室,来到仓库一角。
李俊康身边摆着一台电子秤,把西瓜拆箱拿出,先看果型,再用手指弹上两下,听到西瓜发出的清脆“嘭嘭”声,他将西瓜交到身边的工人手上,全程不超过三秒钟。
拍过的西瓜,被称重分类——2斤半到3斤半、3斤半到4斤半,是不同的档位,将通过不同的渠道售卖。
有问题的瓜,将被放在一边,退回供货商,或另作处理。
李俊康拍的,是庞各庄如今的主流品种——小吊瓜“L600”,这种吊挂在瓜秧上生长的西瓜,能更充分地接收阳光,使含糖量更均匀,口感细腻、清脆。三四斤的个重,也符合现代家庭的饮食习惯。
李俊康所在的合作社与周边数百家农户合作,负责西瓜的收购、宣传、售卖,不过,“不是来的瓜我们都要,只要不合格,农户就得拉走。”
怎么算合格?那就要看李俊康的眼睛和手了。
一是要看,瓜的果型得圆润,“歪瓜”不要,“满脸麻子”也不行,瓜蒂太软、流水儿,都是西瓜不健康的表现。
接下来得拍,别看只是两三秒,李俊康就能掌握瓜的生熟程度,如今的电商物流,能让西瓜在一天内到达百姓的餐桌上,“太生、太熟都不行。”
实在拿不准的,只能切开抽查,用仪器测甜度,低于“12度”的一样不符合标准。不过李俊康如今很少切开,“用拍就够了,这点儿自信我还是有的。”
“西瓜真的会回应。”每到夏天,这个段子就会有人提起。据说,只有中国人才会拍瓜。可李俊康有“秘密”——他是个马来西亚人。
“我家是当年下南洋的华侨。”只要李俊康不说,没人能看出他的外籍身份,从小就会说粤语的他,中学时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就在二环边上的学”。
他与西瓜的缘分,始于2019年。在此之前,他是个拿过奖的赛车手,还与朋友一起开办改车行,忽然而至的疫情,让市场行情一度清冷。也正在此时,他通过朋友听说庞各庄的西瓜生意,于是成了一名“拍瓜师”。
4月中旬起,庞各庄西瓜陆续上市,作为美团买菜的采购方,合作社平均每天售出西瓜超过一万个。李俊康每天则至少要拍八九千个瓜,“一天一万个也拍过”。日复一日的弹击,已在他的手上留下痕迹——修剪整齐的手指,指甲前段已明显弯曲变形:“说不定哪天,大家就会吃到我拍过的瓜。”
对话
“生瓜弹着手疼,熟过头声音闷”
记者:干拍瓜师之前,对这个职业有了解么?
李俊康:没有,我之前没听说过还有挑瓜这个职业,而且我都不怎么吃西瓜。
记者:那为什么选择跨度这么大的职业?
李俊康:也是巧合吧,我的性格比较随遇而安。感觉既然有机会,就去试一试,体验一下另一种人生也不错。而且这份工作比较稳定,符合我和家人的期待。
记者:从来都没学过,怎么知道瓜好不好吃?
李俊康:最开始不知道,就是在瓜田里拍完切开尝,当然还有懂的人教,慢慢积累经验。切瓜、尝瓜大概有半年的功夫,我就有感觉了。现在一个西瓜只要过手两秒,我就知道好坏。
记者:大概怎么样的瓜是好瓜?
李俊康:我们眼中的好瓜,跟消费者的标准差不太多。
拍瓜是个经验活儿,生瓜的皮硬,没弹性,弹起来手指头疼;熟过头的瓜,声音会比较闷,这种瓜切开后,瓜肉间就有缝了。虽然没准吃起来还挺甜,但再放两天,缝就越来越大,瓜就要变质了,这样的瓜不符合销售要求。
还有些感觉上的东西,很难用语言形容,只能意会。消费者也许看不出来,但懂瓜的人,单看花纹都能看出是不是头茬瓜。不过消费者可以放心,现在能在线上销售的西瓜,质量是有保证的,毕竟我们都替大家拍过了。
记者:每一个都拍过?
李俊康:几乎每一个都拍过,拍瓜是收购西瓜的前提,必须符合我们的品质要求才收。所以只要我在,每一个西瓜都要过手,过手后的西瓜再称重、分装。
除了我,我们公司还有三四个拍瓜师,如果我不在,他们也会保证过手。现在的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我们也有“客诉率”的要求。
“我对拍瓜的准确率很有信心”
记者:你的职业就是“拍瓜师”吗?其他瓜园有没有类似的人。
李俊康:按照职位来说,我是公司的“采购”。但我只负责西瓜的质量问题,不管是西瓜送到我们这里来,还是我去瓜园挑瓜,都得拍一遍检验。至于收瓜的价格,未来的售价,这些我都不管。不夸张地说,我都不去问价格是多少。
为了保证西瓜的质量,每个瓜园都应该有像我这样的人。
记者:月收入大概是多少?
李俊康:我们的收入不完全与拍瓜多少挂钩,主要还是要看经营情况。旺季的时候,每月有一万块出头吧。
记者:你拍瓜的这三四年里,北京的西瓜有什么变化?
李俊康:这三四年,能感受到西瓜的质量越来越好,这与大家的感受是一致的。但我还是得一个个的拍,因为影响西瓜质量的,不光是品种,种植技术、水土情况,包括天气、温度、降水,都会影响西瓜最后的品质。
我们这里的规矩就是,如果质量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你怎么拉来的就怎么拉走,就算是合作伙伴的瓜也不行。
记者:那不是很得罪人的活儿么?
李俊康:应该是他们怕得罪我吧,哈哈,毕竟我才是“甲方”。不过我都是只看质量,我对自己拍瓜还是很有信心的,不敢说100%,准确率99%是没问题的。
“拍瓜就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记者:这个职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李俊康:工作的节奏与以前不一样,基本上就是每天早7晚5,旺季会忙一些,冬天就比较清闲。做车行虽然自由一点,但经营的压力很大。如果赛车撞了,修车也是不小的费用。
我现在有家庭孩子了,他们也希望我稳定一点。
记者:那你以后还会做赛车手么?
李俊康:大概不会了,主要是我老婆不同意,哈。因为有孩子了,她老觉得我开赛车危险。对我来说,哪个职业无所谓,就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车行还开着,只是我没有参与经营。我也不能保证我一直做拍瓜师,只是就这么干下来了。
记者:你的身份给你带来过不便么?
李俊康:我刚来的时候,老板就到处说“咱们这来了个外国人”,同事们都很好奇,为什么一个马来西亚人来拍瓜。不过现在大家都熟了,已经没人问这个了。我偶尔出差,去农村选瓜,会有人问怎么有人拿着护照来挑瓜。
记者:有没有想过把水果经营这份工作拓展到国外?
李俊康:不能说没想过,但也只是想过。
记者:现在都讲究自动化、AI,会不会担心这个职业消失?
李俊康:目前看不会,老百姓对于西瓜质量的要求是逐渐在提高的。
就算是同一个供货商,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时间,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需要人来把这道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