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民网合肥5月22日电(记者 陈浩)“启动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力争‘十四五’末,基本摸清全省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今年5月22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今天召开的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席峰在介绍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时如是说。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2年3月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各类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多样性不断恢复。”席峰透露,目前,安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名录达1300余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达5481份;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长江江豚在安徽段种群数量增长明显;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众多鸟中国宝从“初现”到“频现”安徽,“用翅膀投下了生态赞成票”。
记者获悉,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全省将分批次开展调查工作,今年先在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启动调查工作,至‘十四五’末实现全省县域本底调查全覆盖。”据席峰介绍,调查结果将在4个方面实现应用,一是为今后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提供基础依据;二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三是为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四是为美丽安徽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为全面提升安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监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3个气候带和长江、淮河、新安江3大流域,境内山丘、平原、湖泊镶嵌交错,自然生态景观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蕴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
标签: